首页 > 开云app充值> 经济 > 疫病 > 正文

经济时评:乘势去除生猪疫病这道“梗”!

  • huangyihuei 猪价格网
  • 2020-01-19 16:47:34
    【导读】   这一轮生猪产能下降,恰好碰上下跌周期、疫病暴发、环保限养禁养等多种因素叠加。解决这一问题,既要抓紧解决产能恢复、调控价格问题,更要通过这一轮 市场撞击 深化对生猪产业认识,更加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落实新时...

      这一轮生猪产能下降,恰好碰上下跌周期、疫病暴发、环保限养禁养等多种因素叠加。解决这一问题,既要抓紧解决产能恢复、调控价格问题,更要通过这一轮 市场撞击 深化对生猪产业认识,更加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落实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从产业体系、政策体系、防治体系等深层问题着手

       持续引发市场关注的生猪产能下降问题,正逐渐出现转机。据农业农村部透露,目前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和规模猪场出栏量环比均连续数月增长,且这一势头保持良好。可见,去年下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采取的一系列恢复产能举措,正在产生积极效应。

       过去,我国生猪市场长期处于短二三年、长三五年一轮的 猪周期 涨跌循环中,市场在冷热交替中维持总体平衡。这一轮生猪产能下降,恰好碰上下跌周期、疫病暴发、环保限养禁养等多种因素叠加,打破了市场紧平衡,导致市场价格高企、供应紧张。

       为有效缓解这一现象,近几个月各有关部委及重点省区市,紧急出台了许多政策举措,围绕养殖场户不敢养等难题,采取 点穴式 治疗。比如,加强疫病防治、疫情监控,提供必要资金支持、解决用地需求,环保尺度分门别类、实事求是等。这些措施涉及饲料、仔猪、运输、资金、土地等方方面面,对养猪业几乎是 点对点 ,一针见血。因此,如无意外,将实现主管部门所说的 在预计时期内恢复大部分产能 。

       从目前各地的举措来看,虽是综合施策,但大多还是集中在快速恢复产能的 抢救式 框架内,以期尽快缓解市场担忧。这些措施很有必要,有的立竿见影,对当前产能明显不足的养猪业起到了 及时雨 作用。不过,从养猪业长远发展来看,还需要把 及时雨 下成一场透雨,针对养猪场户最担心的薄弱环节、针对产业链发展最致命的 短板 ,也就是让大家 谈瘟色变 的疫病问题,一揽子解决,从根本上建立起更为完善严密的疫病防治监控治理体系。

       这对养猪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生猪疫病,是横亘在养殖户心头最大的 梗 。无论大户还是小户,疫病皆为大敌。过去规模小、流通阻隔,疫病相对容易阻隔在狭小区域。现在,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流通更为便捷,一旦发生疫情问题、质量问题,轻则损失惨重,重则灭顶之灾。而且,养殖户、养殖场、养殖企业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疫病问题,必须依靠政府部门建立防疫队伍、加强检验检疫和疫苗研发。

       因此,生猪问题,既要抓紧解决产能恢复、调控价格问题,更要通过这一轮 市场撞击 深化对生猪产业认识,更加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落实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从产业体系、政策体系、防治体系等深层问题着手。市场能解决的交给市场,比如生猪养殖规模化问题,这是市场能够解决的事情,只要政策稳定,方向明确,市场就能找到 钥匙 ;该政府发挥作用的坚决发挥好、发挥到位,比如疫病防治,必须依靠政府这只手,从上到下建立研发、监测到防治、推广的完备体系,形成完善的 现代化养殖、流通、防疫网络 ,让市场主体放心投入、放心发展。

       眼下正值寒冬,冬春季节是动物疫病高发季节,随着各地生猪生产加快恢复,春节前生猪调运量增多,疫情发生风险将有所增高。尤其是北方地区,气温普遍下降到冰点以下,如果防疫措施落实不到位,疫情发生风险会更高。因此,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一阶段,务必长短结合,把有效恢复产能与长远健康发展的机制手段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点击这里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供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投资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辽公网安备:21120202000005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