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和防控技

guoping 吉山花瑶 2018-10-13 20:09:27
【导读】规模猪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和防控技术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是防控传染病的基础 当前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疾病因素尚未完全消除,一些传染病特别是危?..

规模猪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和防控技?/strong>

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是防控传染病的基础 当前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疾病因素尚未完全消除,一些传染病特别是危害较大的病毒性疾病如猪瘟、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猪蓝耳病等仍然不定期发生 其传播和流行规律具有区域性 不稳定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部分猪种长期携带野毒,加之病毒的变异(或抗原性发生改变)及种猪群缺乏有效的免疫和监测评估体系等造成 在当前规模化养殖条件下,必须坚持“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原则 需要优化养殖场环境及给予猪只良好的生存条件 同时结合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程序才能保障猪群健康并提高其抗病力和生产率水平、/p>

规模猪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和防控技? src=

规模猪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和防控技?/p>

当前一些疫病如猪瘟、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猪蓝耳病在中国部分地区或养殖场长期流行,其病毒本身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性, 同时也是其他猪病多发和频发的主要原因 免疫接种是防控病毒性传染病的首要措施, 适当合理的疫苗免疫可以有效减轻疫情造成的危害 对于疫苗免疫水平的监测主要是从血清学技术手段进行评估和预警 从而及时调整防控措施 免疫水平的监测主要是针对疫苗产生的抗体,代表了猪群整体的保护力水平,一般需要在疫苗免疫 3? 周采集猪只血清进行实验室抗体检测分析, 从应用层面的广度和试验的敏感性来讲,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是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技术之一、/p>

1 猪瘟

猪瘟病毒分为强毒、中等毒力、弱毒毒株 该病是一种败血发热、接触性传染病。当前疫情以出现地区性散发和慢性猪瘟病例为主。慢性猪瘟(母猪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临床症状表现温和,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感染 发病母猪可表现流产 产死胎和弱仔等; 新生仔猪感染后可出现全身颤抖引发先天性免疫耐受 目前中国使用 C 株活疫苗能完全保护猪瘟野毒对猪群的攻击, 而种猪扁桃体中长期带毒是目前该病难于根除的主要原 、/p>

1? 免疫与检测技?/p>

合理选择和使用疫苗是防控猪瘟惟一有效的方法 母猪群可采取跟胎免疫措施 仔猪一般在 21?8 d 首免 60?5 d 二免;种公猪每年免疫 2 次,后备猪配种前免疫 1 次,免疫剂量 4 头份 头,猪瘟疫苗稀释后 2 h 内用完,疫苗的运输和保存应在 ?0 。当有猪瘟疫情威胁时 仔猪出生吃初乳前免疫猪瘟疫苗 2 头份 头、/p>

饲养种猪群每年定期按 10 的比例进行扁桃体和血样抗体的采集检测工作, 对扁桃体检测为猪瘟野毒阳性的种猪应逐步进行淘汰处理 其血清抗体( CSFV-Ab)阻断率大于 50 为免疫合格,且抗体间离散度小 群体的免疫合格率需 90 以上,并对抗体不合格的猪进行二次免疫 仔猪和育肥猪在一免( 28 日龄)和二免 65 日龄)后 30 d的抗体水平合格率应在 95 以上,初次免疫前应加强母源抗体的监测、/p>

1? 净化控制措於/p>

严格把好留种关, 种猪的质量决定了整个养殖场的疫病防控水平 如需引进种猪应从无猪瘟疫情地区引种,并严格隔 40?0 d ,同时进行有效药物的饲料添加和基础疫苗的免疫注射, 培育高健康水平的后备猪可有效阻断疾病的传播 对留种后备猪应采集扁桃体进行猪瘟野毒抗原的检测( RT-nPCR法或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技术),检测为阳性的不宜留种 后备猪配种前免疫猪瘟疫苗 3? 周检测其免疫抗体阳性率应达 100 ,不合格的加强免疫一次。养殖区域的粪尿、死胎、流产物、弱仔猪要做无害化处理,及时清除传染源、/p>

规模猪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和防控技? src=

规模猪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和防控技?/p>

2 猪伪狂犬痄/p>

伪狂犬病毒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主要引起妊娠期母猪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该病可通过空气传播,哺乳仔猪感染该病后会出现神经症状、转圈、口吐白沫最后死亡等;育肥猪部分表现“流感样”症状,易继发细菌性肺炎。种猪感染伪狂犬野毒后可终身带毒 但通过疫苗有效免疫能够快速抑制排毒和传染 目前猪伪狂犬病在一些地区重新流行,一方面主要与病毒本身发生变异, 免疫疫苗产生的中和抗体不能完全中和野毒有关, 另一方面是养殖场育肥猪群体免疫力低下(免疫合格率低)导致猪群重新感染发病、/p>

2? 免疫与检测技?/p>

种猪感染伪狂犬野毒后可终身带毒, 但通过有效免疫可抑制排毒和传染 母猪也可通过乳汁排毒传播,仔猪出生滴鼻可有效保护,但不能排除经胎盘感染的可能 发生伪狂犬疫情时应启动紧急免疫方案,免疫程序:仔猪出生当天滴 1 头份 头, 50?0日龄二免 110 日龄以后三免;种猪每 3? 个月免疫 1 次,后备猪配种前免疫 1 次,推荐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为提高中和抗体水平,可加强免疫变异株灭活疫苗、/p>

对于伪狂犬病的检测主要采 gE-ELISA 法( S/N ?? 为阳性; S/N 值﹥ 0? 为阴性)定期检测血清抗体, 以判断猪群是否出现野毒感染 当猪群gE 抗体阴性时 (免疫后 3 周) 如果 85 的样品为gB 抗体或全病毒抗体阳性, 即可认为群体免疫合格 对两 gE-ELISA 检测阳性的种猪应该淘汰处理、/p>

2? 净化控制措於/p>

感染及受威胁猪群和养殖区域使用一种基因缺失疫苗进行强化免疫(包括初生仔猪滴鼻等),定期进行血 gE 野毒抗体 PRV 抗原的监测, 有计划淘汰野毒阳性种猪 加强阴性后备种猪的培育和免疫抗体监测,制定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加强饲养管理、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灭鼠等)、/p>

规模猪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和防控技? src=

规模猪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和防控技?/p>

3 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痄/p>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是目前养殖业广泛存在且危害较大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当存在两类免疫抑制性疾病时 降低猪瘟等其他活疫苗的免疫效力, 增加细菌性疾病继发感染的几率 两者相互促进病毒的感染增殖。当前养殖场 毒( PRRSV ),不同毒力的毒株引起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大差异。该病主要引起初胎和妊娠后期母猪的流产、产死胎、高热等;哺乳仔猪(或出生带毒)、保育猪感染后出现临床症状或者继发其他细菌性疾病如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且病死率较高,以出现发热、眼结膜水肿、呼吸衰竭、关节肿胀、间质性肺炎等综合症状为主 病毒可经呼吸道、胎盘、公猪精液感染传 、/p>

猪圆环病毒病是由圆环病毒 2 型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当前猪圆环病毒新基因亚型毒株和重组毒株已经出现,该病可以感染各年龄阶段的猪,包括断奶仔猪的衰竭综合症 PMWS )、出生猪的先天震颤和生长猪的皮炎肾病综合征、增生性肠炎、青年母猪的流产及产死胎等 断奶仔猪衰竭综合症( PMWS )是临床较常见、也是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猪圆环病毒病 临床 PMWS 的仔猪表现为皮肤苍白、呼吸道症状、进行性消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和生长不整齐,容易继发细菌感染等。该病可经猪的粪尿、鼻腔、乳汁、胎盘和公猪精液等途径传播、/p>

3? 免疫与检测技?/p>

鉴于目前主要以流行变 PRRSV 为主 受疫情威胁和流行区域养殖地区可适当免疫活疫苗,不建议频繁免疫活疫苗 仔猪断奶前可免疫一次高致病性弱毒苗或灭活苗 1 头份 头),经产且抗体阳性的母猪群可不必接种 后备猪配种前免疫 1 次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苗, 配种后应该与成年母猪分开饲养,同时夏季做好降温和药物保健措施,预防“高热病”的发生、/p>

对于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疫苗免疫抗体的检测是根据病毒表达蛋白建立 ELISA 方法,目前不能区分抗体是由疫苗产生还是野毒感染产生, 因此对于实验室结果只能作为定性检测的依据 不代表保护率水平。如果在出现疑似病例感染的情况下,应采集发病猪的肺脏、淋巴结、血样、流产胎儿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病毒的来源及其遗传变异规律,为合理选择疫苗免疫和综合防控提供依据、/p>

3? 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控

猪蓝耳病感染阳性场的防控措施主要在于加强后备猪的驯化和管理 对预选留的后备猪应在测定舍隔离饲 60?0 d 并进行有效药物的饲料添加和基础疫苗的免疫注射 后备猪配种前可注射PRRS 弱毒疫苗 1 次, 1 个月后再采血检测抗体(或者对后备母猪体重 80 kg 时进后备猪舍与淘汰母猪混群饲养前 与淘汰母猪混群饲养后一个月以及在进配种舍前分别进行一次蓝耳病抗体检测),对抗体阳性的猪进行配种, 抗体阴性的不选留或者延长隔离期,后备猪配种后逐步与成年母猪混群饲养、/p>

坚持自繁自养 选择生物安全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养殖, 并减少不同养殖区域的猪流动 饲养猪群可定期选择性进行饲料给药保健,采用替米考星、支原净和抗病毒中成药等组合方案 仔猪 28?5 日龄断奶,断奶前后采用两点布局式饲养管理模式,阻断母—仔垂直传播途径 对出现病毒性感染的保育猪、成年猪及时隔离、部分清群或淘汰处理 治疗由蓝耳病引起的“高热病”,可应用中药针剂降温处理,配合维生 C 、黄芪多糖等免疫增强剂对症治疗。免疫疫苗是控制猪圆环病 2 型感染的最有效手段 养殖场免 PCV2 灭活疫苗可降低猪群发热、减轻病毒血症、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比例;可有效提高猪群成活率和整齐度 提高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猪圆环病 2 型灭活疫苗可用于免疫母猪和仔猪,母猪可在产前跟胎免疫,而仔猪一般在 3? 周龄进行 、/p>

规模猪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和防控技? src=

规模猪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和防控技?/p>

4 综合控制措施

对外引种后要隔离检疫、监测病原。改善养殖环境,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和湿度 做好饲养管理工作,使用一些具有免疫增强作用、抗应激和优质蛋白的饲料与营养制剂,满足猪群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抗氧化 VC VE )的需求,提高猪群自身抵抗 、/p>

定期对养殖区域内疫病情况、疫苗免疫质量、疫病净化水平及时监控,开展对猪群的血清学检测,为本场的防疫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合理调整免疫程序。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危害性强、发病频率高的疫病,根据其流行特点 发病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并加强免疫 同时,对场内使用的疫苗、消毒剂的质量也要进行检测,以保证确实有效。对于由病毒感染引发的传染病应根据养殖地区实际和当前疫病流行情况进行免疫接种预防;对继发细菌性传染病,应根据本地区流行规律或细菌药敏试验诊断结果 有针对性地选择敏感性较高的药物 添加在不同阶段的猪群饲料中定期预防和对发病猪进行个体治疗 也可选择商品疫苗进行免疫接种、/p>

更多有关Լ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点击这里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