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猪友家园
猪友分享
动物皮蝇蛆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动物皮蝇蛆病的综合防控

  皮蝇蛆病(HyPedermosis)是由双翅目、皮蝇科、皮蝇属幼虫寄生于牛体内而引起的、对养牛业危害严重的一种国际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现已报道的病原分属于10个属中的39个种,常见的有牛皮蝇(H.bovis)、纹皮蝇(H.lineatum)和中华皮蝇(H.sinense),特异性的宿主为牛属动物的黄牛、耗牛、蝙牛和水牛,但有时也可感染马等其他家畜和人,而且能够发育成熟。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动物消瘦、贫血、发育受阻、体重减轻、产肉产奶产绒产毛量下降、皮肤穿孔,感染强度高的可致动物死亡,人感染时由于感染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鉴于本病对畜牧业的严重危害,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启动了皮蝇蛆病控制与扑灭行动,并将消灭皮蝇蛆病立法加以强制执行。皮蝇蛆病流行范围广,在北纬18一60度范围内的55个国家都有本病的流行。然而有证据表明,在埃及和印度,由于牛皮蝇的生活习惯与当地的条件不相适应而使牛皮蝇逐渐消失。我国牛皮蝇蛆病的地理分布主要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其中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5个省﹙区﹚的农牧区尤为严重,在流行区内,感染率达80%以上,严重感染地区高达98%-100%,特别是1~3岁的犊牛易感,4岁以上牛发病率降低。

  1.病原及生活史

  1.1病原

  现已报道的病原分属于10个属中的39个种,常见的有牛皮蝇(H.bovis)、纹皮蝇(H.lineatum)和中华皮蝇(H.sinense)。

  牛皮蝇成蝇较大,体长约为13—15毫米,形状似蜂,胸、腹均较粗大,体上所被绒毛较厚而长,胸部的前部和后部的绒毛为淡黄色,中部的绒毛为黑色,腹部基段有长而厚的白色绒毛,中段有较短的黑毛,后部有鲜明的橙黄色长绒毛,翅是淡灰色。

  纹皮蝇成虫体长约13毫米,体瘦长,头前面被有淡黄色长绒毛。胸部的绒毛呈淡黄色,胸背部除有灰白色的绒毛外,还有4条光亮的黑色纵纹,纹上无毛。腹部前段为灰白色,中段为黑色,后段为橙黄色,翅呈褐色。

  中华皮蝇幼虫特异性的感染高寒地区的耗牛,国内外学者根据成虫形态学观察普遍认为中华皮蝇是纹皮蝇的高山亚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皮蝇蛆病的研究工作者用形态学和蛋白质电泳的方法初步确定中华皮蝇为一独立种,而非纹皮蝇的高山亚种,但国外对这一观点尚未认同。

  1.2生活史

  牛皮蝇与纹皮蝇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属于完全变态,整个发育过程须经卵、幼虫(分三期)、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成蝇一般多在夏季晴朗炎热无风的白天出现,飞翔交配后侵袭牛只产卵。成蝇不采食,在外界只能生活5~6天,雄蝇交配后死亡,雌蝇在牛毛上产卵后死亡。牛皮蝇产卵于牛的四肢上部、腹部、乳房和体侧的被毛上,虫卵淡黄色、长圆形,后端有长柄附着于牛毛上。一根毛上只附着一个虫卵,一生可产卵500~800个。纹皮蝇产卵于球节、前胸、前腿等处的被毛上,一根毛上可粘附数个至20个成排的虫卵,—生产卵400~800个。卵经4~7天孵出呈黄白色半透明的第1期幼虫,长约0.5mm,身体分节,密生小刺,前端有口钩,后端有一对黑色圆点状的后气孔。幼虫经毛囊钻入皮下,牛皮蝇的幼虫沿外围神经的外膜组织移行到椎管硬膜外的脂肪组织中(腰骶部椎管中),在此停留约5个月,然后从椎间孔爬出,到腰背部(个别的到臀部、肩部)皮下,整个移行约从6月到次年的1月完成。纹皮蝇的幼虫钻入皮下后,沿疏松结缔组织走向胸、腹腔后到达咽、食道、瘤胃周围结缔组织中,在食道粘膜下停留约5个月,然后移行到背部前端皮下,由食道粘膜下钻出移行至背部皮下的幼虫为第2期幼虫,呈白色,长约3~13mm,整个移行约在5~12月份完成。2期幼虫经第2次脱皮后变为第三期幼虫,皮蝇三期幼虫到达背部皮下后,皮肤表面呈现瘤状隆起,皮蝇幼虫在背部皮下停留2~3个月后,体积逐渐增大,颜色逐渐变深,随后隆起处出现直径约0.1~0.2mm的小孔,皮蝇幼虫成熟后钻出的方式是气门孔向着皮肤孔,头部向内,逆蠕动而出,因此俗称其为“蹦虫”。钻出后幼虫则通过向前蠕动或牛体运动而落地,落地后可缓慢蠕动,钻入松土内经3~4天化蛹,蛹形状同3期幼虫,色变黑,外壳变硬,蛹期1~2个月,后羽化为成蝇。皮蝇幼虫在牛体内寄生约10~11个月,整个发育过程需1年左右。点击下一页更精彩

更新时间:2013-11-02 10:46:33 来源:网络
上一页 :春季蝇蛆养殖技术分析 下一页:苍蝇的塑料大棚养殖新技术
相关内容
CopyRight ? 2011-2013 pig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1016505号-2
Baidu
map